我与雷士德从英伦到上海的跨时空链接
阅读到复旦大学江明院士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公众号和网站上发表的"敬礼,亨利·雷士德先生!"一文(本公众号2023年12月23日文),讲述其与The Henry Lester Trust的因缘际会,让我对Henry Lester这位与上海有着诸多渊源的外国先生有了更多了解。而同样曾受到过The Henry Lester Trust资助的我,也有幸与前辈江明院士建立了联系。初次通话中,江院士对“找到”我这一位新的Lester Boy表现得很兴奋,并告诉我进一步研究这段关于Henry Lester先生及其基金会持续资助中国学生的历史的想法,以期延续雷士德精神对教育、卫生事业的积极影响。而后在了解了我的一些经历后,江院士和我分享了很多对科学精神与传承的思考和对后辈的关怀,这一切让我由衷敬仰。
受到The Henry Lester Trust资助是在我博士学习的最后阶段,从一开始申请到收到资助,现在回溯起来发现,这其中的相关资料非常的少,这也并不是因为丢失了,而是这事情的整个经过确实非常"简捷"。然而,Henry Lester这位资助人的名字和多年前从互联网上检索到的他的一些"奇闻轶事",却让我牢牢记住了。这表现在多年后,当我回国来到上海工作后,每当看到Henry Lester的名字和相关介绍,内心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这位“熟悉的陌生人”建立一种跨越时空的链接。回想我与Henry Lester的“缘分”,还要从我的博士导师Kaspar Althoefer(图1)教授开始说起。
图1. 我与博士导师Kaspar Althoefer教授(2014年)
2012年受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资助,我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简称KCL)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攻读硕士期间开始接触了些机器人技术,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选择博士研究方向的时候,就有意往这个方向寻求读博士的机会。而当时我的(潜在)导师Kaspar Althoefer教授正领衔了一个全新概念的手术机器人项目,我通过申请加入了该课题组,自此便开始医工交叉方向的研究。作为中国国家公派留学生,我本身已得到了来自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但是我的导师总是从各个渠道为我争取一些额外的资助,比如我博士期间的一部分学费。Kaspar Althoefer教授是一位德国人,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留着长头发,像印象中的艺术家的样子,后来又发现他经常穿一件碎花的衬衫。他特别地温和,是一位非常细致认真的人。2015年初,他推荐我申请The Henry Lester Trust的资助。申请的时候,出于好奇,我从网上了解到寥寥无几的关于这位Henry Lester先生的信息,知道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度过。我现在还隐约记得当时看到文章里讲Henry Lester先生1867年从英国南安普顿背井离乡,乘船来到上海。在20世纪初那个年代,成为上海地产界响当当的大亨,并且热心于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位慈善家,但知道的信息仅此而已。与此同时,记得当时申请介绍中讲到,这个基金是特别资助在建筑、机械和医疗相关领域开展研究的中国留学生,而且,特别要求写一封学成回国服务的意向信。这样一个框架是非常符合我的情况的。我的研究内容是医疗机器人,这属于跨机械和医学的一个交叉学科,符合其资助范围。申请是将材料邮寄给一位名叫James R. Adams的先生。几个月后,我的导师Kaspar Althoefer教授在例会之后向我递来一张支票,说系里告诉他The Henry Lester Trust提供2500英镑来资助我博士阶段的部分相关花费,可以自由支配。当时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连续三年每月给我资助1100英镑的生活费,额外多出来的这笔资助也支付了一些开支。记得当时我正处在准备博士毕业的最后阶段,每天忙于实验和论文写作,常常都是一天从早忙到晚,因为没有特别的说明,这些自由支配的钱用到了哪里,根据现在回忆大体还是日常的消费,还有最后博士答辩后按惯例在办公室举行了一个小型庆祝活动(图2)的花费。

图2. 左起:我与副导师Thrish Nanayakkara博士、Jian S. Dai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021)、刘宏斌博士(2015年)
机缘巧合,我博士毕业后,2016年葛均波院士招聘我到上海同济大学工作,继续研究医疗机器人(视频1)。记得刚回国不久,那时上海北外滩正在修建沿江的步道,我有次偶然在江边游轮码头旁搭建的围栏文化宣传板上看到有雷士德工学院介绍,其名字由来正是与The Henry Lester Trust资助人息息相关。还有一次,在上海仁济医院里的院史介绍里,我又看到了Henry Lester这个名字,这时才更进一步了解到他对上海医疗卫生发展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在申请The Henry Lester Trust资助的时候,有一条明确要求,申请人需满足“将所学知识和技能造福中国人民”。一个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对受益人的期望竟然是服务于一个远在东方的国度。我并不知道太多这位Henry Lester先生在那个年代与中国到底结下了怎样的渊源,但他设立的这个基金却无不彰显出他对这个自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充满了深情。
通过查找很多以前的个人电子资料,这里,也将我与The Henry Lester Trust的“链接”记叙下来,虽然“简捷”。以期通过这一普普通通的故事来尽可能地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Henry Lester先生和基金会曾经为中国留英学生提供的帮助,并谨借此致以敬意和感谢。特别是受到江明院士的鼓励与支持,也期待能够与更多Lester Boy一起,凝聚更多力量,发挥专业所长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齐 鹏,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机器人学博士(Ph.D),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获奖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兼任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同济大学分会秘书长。聚焦医疗机器人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荣获“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同济青年五四奖章等。
本文转载自《旦苑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