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学术大咖Adi Eisenberg教授的因缘际会
我2009-2012年在江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是刘晓亚教授。刘老师是复旦大学江明院士的博士,我自然是江先生倡办的《旦苑晨钟》公众号的忠实粉丝,对其钟爱有加,每期必读。与此同时,刘老师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Adi Eisenberg(艾迪•艾森伯格)教授课题组做过访问学者,所以我与Adi教授也很有缘分。最近,《旦苑晨钟》连续两期刊发了学术界大咖们分享的关于纪念Adi Eisenberg教授的文章。读后让我这个小辈也感慨颇深,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当年Adi教授来江南大学访问讲学时的很多场景画面。虽然已过去10多年了,但与Adi教授短暂近距离接触的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于是也尝试提笔分享,谨以此短文表达对Adi教授的敬意和怀念。
其实,我自己至今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的学生时代还能和Adi教授这样的大牛零距离接触一个月,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当时真的很荣幸,也很感恩。记得那是2010年的冬天,我导师刘老师叫我到办公室,说Adi教授要来江南大学访问讲学,让我负责接待。当时我也没多想,觉得老师可能看我性格活泼开朗,跟人很容易聊得来吧。在此之前,我听实验室师兄师姐汇报的时候经常讲到Adi这个名字,知道是一位学术界的大咖,但从未见过。于是我怀着好奇,开始认真准备我的接驾工作。Adi是带着夫人Cathy一起来的江大,后来相处过程中得知他夫人Cathy从事社会科学类工作,非常擅长倾听、理解和共情别人。

据说Adi特别喜欢美丽的花花,看到花花就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很久并拍照,这些花花很多都会成为他日后学术报告PPT里的插图。所以,我与Adi教授的第一张合影特意选在江大繁花盛开的北门(图1)。Adi教授非常细心严谨,安排好他的住宿后,他就迫不及待地问超市在哪里,公寓里的洗衣机怎么使用等等。
Adi教授非常注重仪式感。每天早上到他住的公寓接他时,他都会精心选一顶帽子戴上,有时候还会请我帮他参谋哪一顶帽子更帅,离开时他会和他的夫人拥抱分别。每天在去化工学院的路上,他依然特别留意沿途的花花。记得有一次刚坐上校园巴士不久,他看到了一大片繁华盛开,跟我说要下车去看花拍花。结果是虽然错过了校园巴士,他却拍得兴致盎然,后来我们一路步行到化工学院。
Adi教授对中国文化也是比较熟悉的,可以说是个中国通。有一次,在问我想喝纯净水还是葡萄汁时,看出了我的犹豫和害羞,立马递给我葡萄汁,并告诉我如果我选择纯净水,他可能会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习惯性的客气。Adi很喜欢品尝中国菜,尤其喜欢各种红烧菜、红烧肉、红烧排骨、红烧带鱼......他总是能很陶醉其中,并大赞“Chinese food is No. 1”(中国美食第一)。Adi教授待人总是彬彬有礼,尽显大家风范。在平日的相处里,总是“Thank you”挂嘴边,在不断地接收到他的感谢信号后,我只好以微笑应答。
图2. 在无锡锡惠公园。左起:Adi教授夫人Cathy、罗静教授(江南大学)、Adi教授和我
回忆起那一个月,我们一起打卡了无锡锡惠公园(图2),一起去滨湖万达广场吃了童子鸡......期间,老先生跟我分享了很多他在加拿大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好像是关于在一个天气超级冷的冬天,地上结冰很厚,整个城市大停电的故事,他讲得特别生动,肢体语言丰富可爱,十分入戏。在锡惠公园游玩时,老先生看到公园里有人在透明的葫芦工艺品上刻字,觉得很有趣。于是我请雕刻师傅帮忙在葫芦内壁刻上“Adi Good Luck”(艾迪好运)字样,送给他,并告诉他这个葫芦能给他带来好运。他超级开心,还纠结了很久是把葫芦挂在脖子上还是背包上,最终决定挂在更显眼的位置脖子上(图2)。
Adi教授还很暖心。有一次游玩过程中偶然得知了我的生日,于是便问我附近有没有星巴克,我以为是老先生想喝咖啡。到了星巴克后,他主动让店员拿单子给我,告诉我想吃什么就点什么,我有点诧异,觉得自己有点像客人的角色。看出我的疑虑后,Adi跟我说,来星巴克是为了请我吃蛋糕给我庆祝生日,当时真的有点受宠若惊。后来他得知我还没有英文名,特意跟他夫人商量了下,给我起了个英文名“Hugh”,告诉我这个名字在他们国家象征着富裕,希望我以后能够富裕。我很喜欢这个名字,现在还用着,希望有一天老师的祝愿成真!
当然,老先生玩得开心的同时也没耽误我的“正事”-帮我修改论文。Adi教授改论文非常细心认真,总是让我坐在旁边,帮我逐字逐句地修改。但起初,我总是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一天只帮我修改一小段。后来,他看出了我的小心思,告诉我他的年纪大了,无法承受太大的工作强度,并当即邀请我周五晚上到他的公寓吃饭,答应我周五晚上一定全部修改好。那天晚上,论文全部修改完后我们才吃的晚饭,他告诉他夫人这是我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对我来说很重要,他要认真负责。有了大师的指导,论文接受真的快了很多。论文接受后,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第一时间与Adi分享了好消息(图3)。他很快回复了我,表示祝贺。还说“你的优秀工作值得称赞,前途无量”。没想到国际学术大师会对小辈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如此鼓励,让我好激动!
图3. 我与Adi教授邮件交流分享我第一篇论文被接受的好消息
在Adi离开无锡前一天的欢送会上,课题组特意请来两个中国学生表演才艺,一个女生琵琶独奏,一个男生现场书法展示。Adi对琵琶乐器很好奇,觉得琵琶长得很像吉他,直夸女生的演奏完美。展示书法的男生则用毛笔宣纸现场写了“铁山八十”,这是Adi的中文名,Adi超级喜欢,说一定好好收藏。
图4. Adi教授欢送会合影。第一排左起:江金强教授、白绘宇副教授、刘晓亚教授、Adi夫人Cathy、Adi教授、陈美玲副教授、罗静教授
与Adi教授相处的这一个月,虽短暂,但这些美好的画面真的仿佛就在昨天。自己作为一名很普通的在读学生,能够与如此幽默且有温度的学术大咖零距离接触一个月,真的深感荣幸。如今,大师已逝,与老人家相处的那段日子也成为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记忆!谨以此短文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