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雷士德”先生跨越时空的“链接”
2024年1月31日,苏州大学材化部的郭明雨老师通过同济大学的杜建忠教授(图1和2)辗转联系到了我,原因是郭老师偶然发现我五年前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得到过亨利·雷士德基金(The Henry Lester Trust)的资助——他们正在寻找更多曾受过该基金资助的新一代雷士德boy/girl。
图1. 2013年春,我(右二)和杜建忠教授(右一)、朱云卿师兄(二排右一)等在扬州个园
图2. 2013年6月,杜建忠教授(中)参加我(右二)的毕业典礼,合影留念
从郭老师那里我得知,中国高分子科学领域尊敬的老前辈、复旦大学江明院士曾在1988年受该基金的资助赴英国访学(见《旦苑晨钟》2023年12月23日发文)。江先生正通过他和郭老师等人共同创办的《旦苑晨钟》公众号为媒介,努力唤出并凝聚更多的新一代雷士德boy/girl,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士德先生,传递雷士德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发挥各自所长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说来也是缘分,我是泰州人,泰州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1996年从扬州划出,撤县立市。《旦苑晨钟》的倡办人江明先生是扬州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发明人之一王锦山博士是泰州人,我的这两位老乡、前辈均在《旦苑晨钟》上多次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郭老师盛情邀请我作为年轻的雷士德boy,在《旦苑晨钟》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故事,与两位久仰大名却素未谋面的老乡“线上”聚会,我深感荣幸之至的同时也倍感惶恐。也是因为这一邀约,我和雷士德先生跨世纪隔空奇缘,“链接”重启。
雷士德基金奖学金的申请对象条件之一就是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我赴英留学意向的种子其实早在本科学习阶段已悄然萌发,可惜,因缘际会,我的硕士深造与留英擦肩而过。
2012年,从同济大学德强班回到材料学院,我极度渴望将学习到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实践的方式,加以应用并不断强化,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时同济材料学院有一位很有建树的高分子领域的年轻学者——杜建忠教授,是从英国剑桥大学引进的。苏州大学材化部的倪沛红老师引荐我加入了杜老师的团队,从事刺激响应型功能化聚合物的制备、自组装及表征研究工作。杜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一年时间里,亲力亲为教会了我很多实验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指导我顺利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并发表了两篇SCI论文,让我在高分子材料科学学业上更上一层楼。
毕业季来临,杜老师有意推荐我去他在英国留学时的合作导师、华威大学Rachel O'Reilly教授(现伯明翰大学副校长)团队深造学习,以便更系统地学习高分子专业知识与技能,回来为国家贡献力量。可惜的是,当时我已拿到了德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准备好了去德国读书的一切语言和专业考试证书。彼时擦肩而过的遗憾,或许种下了未来与英伦时空链接的种子。
在德国卡尔鲁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习期间,除了学习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以外,我还学习到了很多金属材料、无机材料等方面的知识。但我深知自己在化学合成、纳米材料表征和模拟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较为匮乏,2016年是在德国硕士学习的最后一年,我毛遂自荐找到了化学系和纳米所的双聘教授(W3)Mario Ruben教授(图3)做毕业设计。
图3. 德国硕士导师Mario Ruben教授(左上一)
我和Mario Ruben老师第一次见面便相谈甚欢,结合我的材料背景,他邀请我加入他和Jean-Marie Lehn(超分子化学奠基人之一,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教授的团队,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石墨炔二维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在Mario Ruben教授、陈智师兄(现深圳大学特聘副研究员)、Eufemio Moreno-Pineda师兄(现巴拿马大学教授)和李苏植师兄(现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图4)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毕设获得了当年全系唯一的满分成绩(1.0)。
图4. 2016年11月,德国毕业时我(右二)与陈智师兄(右四)、Eufemio Moreno-Pineda师兄(左二)和李苏植师兄(左三)聚餐合影
Mario Ruben教授本意是我能留组读博,继续这个方向的研究,而当他得知我的爱人在伦敦留学毕业并留下工作时,便决定全力支持我申请去英国留学深造。在Mario Ruben教授和已在英国做博后研究的本科时的朱云卿师兄(现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的帮助与支持下,我顺利拿到了英国牛津和帝国理工的博士研究生offer,最终圆了英国留学深造的梦想,也成为我与“雷士德”先生跨时空链接的起点。
在英国帝国理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在Rongjun Chen老师和董瑞蛟师兄(现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图5)的指导下,从事一锅法活性开环聚合制备多功能化序列可控聚酯及聚醚的研究。日子在一次次的实验、一天天的研究中慢慢滑过,一切似乎都波澜不惊。
图5. 2018年12月,我(左二)与董瑞蛟师兄(左三)、Rongjun Chen教授(左五)、张贵菊教授(右二)圣诞节聚餐
可变故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来了。
2019年,父亲突然中风倒下,行动和语言能力基本丧失。身在国外,我无法分担照顾父亲的重任,便萌生了减轻家里负担的想法。
Rongjun Chen老师得知我的情况后,鼓励我申请亨利·雷士德基金会的奖学金。他告诉我,亨利·雷士德基金面向中国学生设立,尤其优先考虑从事医学、健康相关领域研究的学生,旨在帮助中国留学生们学成归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中国人民。
我搜索到了基金会的官网(图6),简单了解了Henry Lester先生和他所设立的基金信息。我记得当时的申请程序极为简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申请材料寄到了规定地点。一个多月后,也就是2019年11月,我很幸运地拿到了基金会给予的资助(图7),当月帝国理工大学的Imperial news也刊文祝贺了我。我由衷地感激亨利·雷士德基金,支持我渡过了艰难时期。
图6. 雷士德基金官网上的申请须知:申请人须为中国公民
图7. 2019年11月29日我收到的雷士德基金资助通知邮件
最近,通过拜读江明先生在《旦苑晨钟》上发表的“敬礼,亨利·雷士德先生!”一文,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雷士德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1867年,他背井离乡远渡重洋,从英国乘货轮来到陌生的上海;他在上海从事建筑工程和地产,白手起家成为房地产大亨;他生活朴素,穿旧衣、乘电车,被认为是“上海英侨社区最吝啬的人”;他1926年在上海去世,却几乎将自己毕生所得捐献给上海的教育、医疗及慈善事业,仅仅要求受益人须回到祖国,服务于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这是跨越国界的博爱,是对另一种文化的包容、爱护与关怀。
2020年,我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后于年底回到了祖国。农历新年,我遇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沈健老师,他勉励我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经沈老师引荐,我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朱新远、董瑞蛟老师的团队。我很开心和董瑞蛟师兄得以再续前缘,继续搭档,共同奋斗开拓创新。
我们发现固相自动合成法中存在诸多问题,在老师们和师兄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便开启了自己在数码高分子材料的液相自动化合成、表征及生物应用的新研究方向上的征程。
由于所从事的领域符合农工党的医药卫生的界别特色,中科院土壤所周健民老师和上海交大系统院韩泽广老师发展我成为了一名农工党员。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满怀热情地组织了很多大健康领域的公益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这也正是我们传承雷士德精神的方式,为人民的健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在同济大学时的导师杜建忠教授得知我回国,便应邀来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讲了第26期学者讲坛(图8)。当我在科研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杜老师依然会像往常一样大力支持我、帮助我。回想起来,杜老师不但是我的授业恩师,还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模范榜样,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们,并积极回馈社会。本科学习时组内的师弟家里遇到困难,杜老师便发起组内捐款一起帮扶;得知中学母校的一些孩子生活困难,杜老师便捐款支持孩子们完成学业。兜兜转转,我回到了上海,这里是雷士德先生度过了一生中近六十年的时光的地方,也是我大学时期最熟悉的地方。无论过去和现在,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激励着我,督促我为上海、为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这也与雷士德先生当初设立此基金的宗旨不谋而合。
图8. 2021年4月,杜建忠老师应邀主讲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26期学者讲坛。左起:我、宋阳老师、张冰老师、姜学松老师、董瑞蛟老师、达林泰老师、杜建忠老师、朱新远老师(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川老师、张诗宜老师、颜徐州老师、周永丰老师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逐渐恢复了留学生自费英国留学的通道。根据基金公布的信息粗略估算,受益的新一代雷士德boy/girl累计起来应达近千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过去并不太了解雷士德先生和他的大爱善举,但经江明院士的讲述、鼓励与呼唤,期待能唤出更多的新一代雷士德boy/girl学成归国,凝聚更多力量,发挥各自专业所长,为中国建设出力献策,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和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更多的新一代雷士德boy/girl分享各自的故事,尽可能地让更多人了解、感受、看到这位20世纪初在华英国建筑师雷士德先生和他的基金会,以及他们为中国的留学生提供的宝贵支持、帮助与关怀,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能走出国门学习收获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雷士德先生跨越国界和时间的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在时光的长河里闪耀着光芒。作为新一代雷士德boy/girl,我愿意秉承先生们、老师们的精神,将简朴的生活理念、发自心底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无疆大爱传承下去,更好地为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